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大明宮遺址公園(Daming Palace National Park)位于Xi 安,中國陜西省,它是唐代宮殿建筑群的遺址、世界文化遺產(chǎn)遺址保護項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國家AAAAA旅游景點。

公元635年,大明宮在長安建成安,唐朝的首都(現(xiàn)在Xi 中國陜西省安市)北面的龍首院,原名“永安宮”,后改名為“大明宮”大明宮是唐朝的主要宮殿,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千宮之宮”東方圣殿”的名聲,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在公元7-9世紀聞名于世。自唐高宗李志奇以來,唐朝共有17位皇帝在此處理國事。904年,唐末戰(zhàn)爭爆發(fā),大明宮毀于戰(zhàn)火。
大明宮遺址保護修繕工程于2007年10月正式啟動,歷時三年,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開放。整個遺址公園占地約3.5平方公里,現(xiàn)有遺址36處,其中地表遺址6處。公園的主要景點是大明宮遺址博物館、梨園、紫宸殿、微縮景觀、太液池、麟德殿、含元殿、丹鳳門等。
2011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獲得中國建筑領域最高獎——“中國人居范例獎”隨著Xi舊城的改造 陜西安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大華·1935、大明宮萬達廣場、世紀金華大明宮旗艦店、大明宮中央廣場、海斯唐人街等一批大型文化和商業(yè)項目已在該地區(qū)扎根。
園區(qū)布局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占地3.5平方公里,總共發(fā)現(xiàn)了40多座宮殿和亭臺樓閣。整個遺址公園充分利用地形布局,南面為長方形,北面為梯形。整個宮殿群可分為前院和內院。
在南北線上,馮丹門是南面的主要入口,苻堅門和王獻門在馮丹門的兩側。丹鳳門北面是漢元殿,東面兩側是漢元殿、西朝堂。漢元殿再往北是鄭玄殿和陳子殿,左右分別是晏嬰殿和王森臺。后面依次為廊院、清思殿、太和殿等建筑。園區(qū)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為南北中軸線,其他建筑分布在中軸線兩側后市是一池三山。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布局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太極宮的布局模式:前朝后寢、中軸對稱、三大殿制度、多重宮墻防御系統(tǒng)。
從漢元堂到陳子堂,包括兩邊的中文書籍、門下省構成了大明宮的行政區(qū)。遺址公園將該區(qū)域作為考古和遺址保護的主題展示區(qū),用于展示遺址的考古歷程和成果以及公園內的文化遺產(chǎn)保護理念、技術、材料、成果。內宮墻和宮門遺址是大明宮行政區(qū)和睡眠區(qū)的分界線,遺址公園被它們包圍,以展示內宮墻和宮門遺址的整體形象。
大明宮北面的寢宮,在唐代是皇家園林和居住區(qū)。以以太池為中心的園林建筑集中了唐代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對池岸和池底采取科學防水措施后,恢復了太液池水面,在尊重遺址發(fā)掘成果的前提下,對池岸線進行了處理同時根據(jù)文獻和考古成果在太爺池周圍種植植被,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歷史環(huán)境。
大明宮中軸線北端的雙廊門、玄武門和內重門構成了唐代嚴格的門禁系統(tǒng)。遺址公園延續(xù)了這種模式,通過四個宮墻和大門的保護、標志展示了遺址的整體規(guī)模,并在宮墻的四面和城市道路之間開辟了綠化帶。
主要景點
梨園
梨園,位于大明宮太液池,唐代時為皇室所享、休息的地方,有各種離別的大廳、酒亭球場。唐玄宗性情好,以梨園為樂、舞蹈、戲劇活動的中心。《新唐書》卷 22《禮樂志十二》記錄:玄宗不僅知道旋律,而且熱愛法國音樂他挑選了300名左部藝妓的孩子在梨園里教書如果聲音不對,皇帝會感覺到并糾正‘皇帝梨園弟子’宜春北院住著幾百個丫鬟,也是梨園的弟子。在利源法務部,小部門30多人。因此,唐梨園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皇家綜合歌舞戲劇藝術學校。
梨園”分為內院梨園和外院梨園,是培養(yǎng)選拔音樂人才的教育機構。由于唐玄宗親自執(zhí)教內廷梨園,梨園弟子名聲大噪。李龜年、雷海青、黃旛綽、永新(女)等皆為梨園藝人。梨園”一時間成為高水平藝術表演的代名詞。
梨園里有一組雕塑,叫做“霓裳羽衣”,取自唐玄宗、楊貴妃合創(chuàng)《霓裳羽衣曲》典故。據(jù)傳說,唐玄宗曾經(jīng)在夢中到達月宮,聽到天上播放著仙女的音樂,看到穿著衣服的仙女在跳舞。醒來后,唐玄宗把夢里的音樂錄了下來,請楊貴妃設計舞蹈,命樂師排練,創(chuàng)作了一部適合宮廷演出的宮廷大曲。這是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藝術上最有成就的歌舞之一。
梨園里的戲臺現(xiàn)在是公園里很多活動的表演場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于2016年舉行“梨園藝術節(jié)”,戲曲、歌舞、相聲、器樂、魔術、不同風格的文化表演,如兒童 一出又一出的戲劇,正在梨園上演。2022年,大明宮開展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日系列主題活動,身著鎧甲的金武威在梨園舞臺上表演。
印臺門
左印臺門位于大明宮東宮門陳子門的東面門外城池由中央皇軍駐守,戰(zhàn)略地位重要。玄宗時期建安年間,神策軍修建了左印臺門樓、房子,由警衛(wèi)看守,還建了一個戰(zhàn)屋。考古發(fā)現(xiàn)表明,該遺址的門口寬約6米,深13米。
歷史上發(fā)生在左蔭臺門“張韶事件”大明宮染坊匠與長安算命師蘇合謀一座城市,在皇宮里造反一天夜里他從左印臺門入宮,作亂殺了宮門侍衛(wèi)后,又趕到左印臺門北的清四殿。正在清寺打靶的唐敬宗聽到喊聲和殺聲后嚇壞了,逃到附近的左軍軍營。可見左印臺門在大明宮安保中的重要作用。
左銀泰門的對面是右銀泰門,位于陳子門的西面是大明宮的西宮門,門上有建筑觀。右銀泰門附近有一座皇家英庫,由士兵把守。太監(jiān)衙門也位于右銀泰門附近。此外,唐玄宗還設立了國子監(jiān)和學士院在右印臺門的東側,設立了客省。幽陰臺門因其眾多的政治功能,僅次于丹鳳門。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右銀泰門是一個寬5.9米,底座長18米,深度12.6米。
右銀泰門有一組新的三色空間雕塑。從右邊的銀泰門西行,就可以到達所謂的“西域”的中亞、西亞,進一步還可以到達地中海地區(qū),路線是“絲綢之路”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是一座以展示大明宮歷史文化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位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軸線景觀中心地下,半地下結構設計,面積10000平方米,用于展示大明宮遺址出土文物、相關資料和唐代皇家用具。23]36]博物館里展出了267件文物(組)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9件,等級文物占全部文物展品的2/3以上。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的基本展覽主題如下:云里鳳城宮雀飛——大明宮歷史文化及遺址保護展。展覽以大明宮的建造為背景、建立和破壞廢物的過程為線索,通過“千宮之宮、如日之升、萬國來朝、守望輝煌”第四章集中論述了唐代大明宮的布局、功能、用途和歷史意義,并介紹了大明宮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保護過程。
博物館的整體展覽線使用聲音、光、電、全息技術等科技手段,通過全息投影“大明宮第十七任皇帝、霓裳羽衣舞”應用“元日大朝會”唐代的三重幕景和換妝換服的方式增強了觀眾 的參與感和歷史經(jīng)驗。
2011年大明宮遺址博物館、2012年,Xi和某行業(yè)博物館獲得綜合測評一等獎。如今,該博物館成為陜西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 課外活動教育基地、西北大學 s教研實踐基地經(jīng)常開展愛心宣講、走進兒童村、夏令營、關愛留守兒童等豐富的宣傳教育活動。
紫宸殿遺址
陳子殿位于鄭玄殿的北面,是大明宮中軸線上的三大大殿之一,離皇帝居住的內宮很近為了方便上朝,陳子廳成了皇帝的主要活動場所被稱為內院的主要大廳。
陳子殿是大明宮中軸線上的核心建筑之一如今,陳子堂舊址建在原址之上,以金屬鋼結構輔以植物代替?zhèn)鹘y(tǒng)木結構,并修建了與舊址隔開的新的文物保護接口和透水保護層,保護原址的完整性。遺址保留了宮殿式木建筑所包含的柱網(wǎng)、鋪裝層和屋頂結構三大部分,柱網(wǎng)和柱身以草坪為主、草坪配樹木、鋼柱柱基礎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設計師摒棄復雜,使用現(xiàn)代材料、殘缺美”的審美、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提取傳統(tǒng)陳子會館建筑的主要輪廓,再現(xiàn)大明宮陳子廳的壯觀景象。
微縮景觀
大明宮遺址博物館東側是大明宮微縮景觀群。景觀以13,336,015的規(guī)模還原了全盛時期的整個唐大明宮群。微縮景觀中所有建筑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樓,全手工制作,1100棟精心雕琢、描金彩繪。
太液池遺址
太爺池,又名蓬萊池,位于大明宮北部,是唐代重要的皇家園林,也是中國考古學家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園林。唐代時,太液池分為西池和東池,西池約14萬平方米,東池約3萬平方米這兩個池塘由溝渠相連。太液池中有蓬萊、瀛洲、住持有三個島,其中蓬萊島在東池,島上有一個太岳閣。太爺池沿岸有宮殿、廊院、水榭,氣勢浩大。
如今公園內的太爺池遺址,東池約3萬平方米,西池9萬多平方米,蓬萊島遺址夯土橋臺殘高約5米。根據(jù)歷史研究和考古調查的結果,太乙池的湖面得到了恢復“一池三山”的歷史格局。水池岸邊有不同尺度的親水空間和景觀廊道。太爺池南岸根據(jù)自然地形修建了緩坡草坪,西岸開辟了林德廳至太爺池的景觀走廊。此外,就公園的親水性而言,通過宇泰池的水循環(huán)形成濱水生態(tài)景觀帶,池水從宇泰池西池逆時針流向東池、轉東宮墻、北宮墻,最后并入西池,串聯(lián)三清殿、大福殿、大明宮的地上遺跡,比如東北角,還有梅園、梨園、桃園等主題花園。修復后的太液池展示了唐代的鐘靈郁秀、山水自然文化也成為了一種文化體驗、生態(tài)觀光休閑的重要場所。
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在太液池遺址出土了許多遺物,如磚瓦等、石構件、陶瓷器、銅鐵器、骨器、玻璃串珠、貝雕、封泥、螺蚌殼等。此外,太爺池遺址還出土了帶有文字的泥塑殘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麟德殿遺址
麟德殿因建于唐高宗林德而得名,又稱三廳那是唐朝皇帝舉行的宮廷宴會、觀看樂舞表演、會見來使、設置道場等活動的場所。林德殿是大明宮最大的宮殿建筑,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單體建筑。宮殿坐落在一萬多平方米的平臺上,占地5000多平方米它由192根柱子建成,是紫禁城太和殿的三倍。林德廳可以舉辦3000人的宴會,還有演出上百場戲的場地、擊馬球。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武則天曾在這里接見并宴請日本使節(jié)蘇田。能有資格參加林德廳的宴會,是唐官員的榮幸。
如今,公園內的林德寺遺址位于太液池西側主體結構是一個大型夯土橋臺,坐北朝南,高2米.5米,分兩層。下層在大南北部,長130米.41米,東西寬77.55米,高1.4米,大南北上層長101米.75米,東西65.15米,高1.1米。上層平臺之上是大廳的地面6600多平方米的平臺上有192根石柱,南北排列17排,東西排列 12列。考古資料表明,林德寺遺址保存完好,結構關系清晰,建筑構件豐富,是大明宮遺址內保存最完整的寺廟遺址。
考古探索中心
考古勘探中心位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漢元寺遺址西側,東臨錢坫區(qū)御道,南接錢坫西路,西至苻堅中路,北至邵青路,屬于遺址公園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區(qū)。展覽館占地43720平方米.82平方米,建筑面積21204.59平方米。
考古勘探中心由四個展廳組成、戶外活動區(qū)和電影院由三部分組成,展覽采用全球2D和3D媒體技術。第一展廳介紹與人類生活相關的服裝、錢幣、銅鏡等生活用品的發(fā)展演變,讓參觀者了解考古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第二展廳是大型考古調查模擬場景,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參觀者體驗考古探索;第三展廳通過互動游戲讓參觀者了解文物修復的分類和方法;第四展廳為文物修復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展廳,以及拓片體驗區(qū)。
含元殿遺址
漢元宮位于大明宮中軸線上,為南首,大明宮三大殿之首自663年建成以來,已經(jīng)使用了223年。漢元寺坐落在三重平臺上,平臺基座高3米.5米,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殿基寬十一間,近七十六米,深四間,四十余米。翔鸞、奇峰兩亭和大臣登廟的衛(wèi)龍路位于漢元殿兩側。殿、亭臺樓閣由飛廊相連,東西朝向大殿、肺石和登聞鼓、鐘鼓樓、左右吳金張遠被安排在兩個亭子下面。元日、冬至朝會使臣謁見與元朝改革、即位、受賀、大赦、閱兵等國家儀式和各種儀式都在這里舉行。
考古發(fā)掘表明,漢元寺遺址保存完好,正殿夯土地基為奇峰閣、香鸞亭的夯土基址和一些受損的建筑構件仍保留下來。為了保護遺址和滿足展覽的需要,公園對漢元寺遺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考古遺址表面用土覆蓋保護,鋪5厘米細沙;在橋臺上挖的洞、原材料用于破裂和塌陷的部分、原工藝進行夯填、支撐加固;用黃土壓實各大橋臺墻的缺陷;對于部分完整夯實土層、散水、磚鋪地面、為柱基礎等建造特殊保護窗;建立保護平臺和展廳。橋臺的修復再現(xiàn)了漢元寺遺址的基本結構和布局,唐代的土遺存被封在磚石中永久保存。
丹鳳門遺址
丹鳳門建于唐高宗龍碩二年(公元662年)它是大明宮的南門,是唐代皇帝出入宮城的主要通道,已使用了240多年。馮丹門有五個門,其上建有馮丹鐵塔,是所有宮門中最大的。丹鳳門內有一條近500米長的御道,北可直達漢元殿,東西有順城街,南有丹鳳門街,南北長1500米,寬176米安,與唐代大雁塔遙相呼應,形成長安城的重要景觀軸線唐代的安。
丹鳳門遺址位于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南部。考古發(fā)掘表明,丹鳳門的規(guī)模很大、門道之寬、馬道之長是隋唐考古最多的,被譽為“盛唐第一門”由墩臺、門道、隔墻、馬道、殘存的由城墻組成的門址為夯土結構,門墩總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共有門洞5個,門道8個.5米。另有寬3.5米、宮城內碼頭兩側建有兩條54米長的馬道。目前,遺址公園新建的馮丹門沒有重建,而是懸掛在鋼結構上的鋼板模型。
遺址公園設立了一個博物館,主要集中在丹鳳門內的原丹鳳門遺址。博物館為三層框架結構,內部空間主要用于保護展覽場所,塔樓用于開展儀式活動。
三清殿遺址
三清殿是為祭祀而建的道觀,在大明宮的宗教建筑中排名最高。三清殿是一個很大的平臺,直接從平地建起,宮殿就建在平臺上。據(jù)考古發(fā)掘,三清殿南北長73米,東西寬47米它的橋臺在唐代高出地面14米,上部面積近3000平方米。整個平臺是用黃土夯制的,四周用1.25米厚的磚墻,磚墻底部鋪著兩塊長長的基石,平臺上建著一座亭子似的建筑。考古學家不僅在神廟的廢墟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磚瓦建筑,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黃色、綠、藍單色琉璃瓦、黃綠藍三色三色磚在大明宮考古發(fā)掘中獨樹一幟。此外,還出土了一尊殘存的青銅佛像和一枚鍍金的銅泡沫釘、銅飾片等。
文化活動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經(jīng)常舉辦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唐代文化相關的文化交流活動、文物保護活動的例子如下:
2020年1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丹鳳門廣場舉行“中國年·看西安”系列文化旅游活動啟動儀式,社火、嗩吶、紅拳、舞獅、鑼鼓、秦腔薈萃、杖頭木偶、Xi 丹鳳門廣場上演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鑼鼓。
202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舉行“恭喜元朝盛世”2020大明宮迎中秋·慶祝國慶和開園十周年,以盛唐文化為主題,打造了一場全天候沉浸式游園會。游園會通過“宮里東西”唐市集、我們的十年”變遷圖片展、惠民表演和熱氣球趣味系列主題活動,全方位展示大明宮的歷史和現(xiàn)在、盛唐的文化。
2022年5月19日,Xi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重建辦公室 一個托管的“走進大明宮——,感受博物館的力量”5·18國際博物館日5·19中國旅游日主題活動。大明宮保護辦公室在遺址區(qū)掛靠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大明宮書院(考古探索中心)唐代書法藝術博物館、唐都林欣蓓博物館、圣普美術館、壹美空間、大華博物館、邵陽書院與興慶宮就如何挖掘和利用好大明宮遺址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向世界講述唐朝的故事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故事。
2022年6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與陜西省唐大明宮遺產(chǎn)保護基金會共同主辦了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日系列主題活動。這項活動是由Xi 安文物局、曲江新區(qū)、未央?yún)^(qū)、長春市教育局指導由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與重建辦公室主辦安,主題是“宮廷之音·千宮回響”文華昭昭·探尋唐宮”等。遺址公園送嘉賓進小學宣講,在園內梨園的舞臺上演表演,讓傳統(tǒng)文化走進大眾,深入校園,增強社會 美國對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關注。
開發(fā)保護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國家文物局正式成立“大遺址保護項目”,建立了大遺址項目庫,設立了專項資金,初步建立了大遺址保護規(guī)劃體系,出臺了相關規(guī)劃、經(jīng)費管理、績效考核辦法。
2006年10月,“人文奧運·盛典西安”大明宮漢元宮遺址舉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拉開了大明宮遺址區(qū)開發(fā)保護的序幕。
2007年10月,Xi 市政委員會、市政府正式啟動大明宮遺址保護重建工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范圍內的拆遷建設工作全面展開。陜西省委、省政府將大明宮遺址保護列為支持Xi具體工作的十大重點工程之一安。國家杰出貢獻專家、著名作家、學者余受聘為大明宮遺址保護與重建項目文化顧問。
2007年10月28日,在Xi曲江大明宮遺址保護重建辦公室召開安“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示范園和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比賽,并于當天在全球公開宣布開展比賽。
2008年1月,“西安·唐大明宮遺址保護示范園和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方案評審會”在Xi曲江賓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安,有來自8個國家的頂級設計和規(guī)劃團隊參加。經(jīng)過專家審查,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亞、來自挪威四個國家的設計團隊獲獎,他們的設計方案和遺址保護理念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設計和規(guī)劃提供了理論指導。
2008年10月22日,大明宮研究院和唐大明宮遺產(chǎn)保護基金會在 陜西安,旨在保護和展示大明宮遺址、唐文化研究推廣、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科研,聯(lián)系并爭取關心大明宮遺址、組織和個人對文物保護和博物館事業(yè)的支持和贊助將增強文物界、博物館之間的相互理解、交流合作促進大明宮遺址區(qū)文物保護和展示、博物館的發(fā)展和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
大明宮遺址保護工程的出發(fā)點是保護遺址、傳承文明,園內所有建設活動都是經(jīng)過考古勘探后進行的。三年內,根據(jù)“一軸三區(qū),宮墻環(huán)繞,綠色,文化傳承,城市景觀”的規(guī)劃理念和“大氣磅礴,古樸滄桑”文化圖像,11座宮墻,40多座建筑、廣場、橋梁、園區(qū)選址項目和道路及周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相繼完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長期占用該地塊的城市棚戶區(qū)和村莊被整體搬遷,2.5萬戶、10萬人89家企事業(yè)單位6000多戶商戶得到妥善安置。
2010年7月,國家文物局肯定了大明宮遺址保護取得的成績。
201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成并正式開園。
重要事件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際上被確定為具有重大意義的遺址保護工程。
2010年11月,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被中國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11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項目授牌“中國人居范例獎”這是中國建筑領域的最高獎項。
201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卡塔爾多哈舉行(UNESCO)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由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聯(lián)合宣布“絲綢之路:初始路段路網(wǎng)和天山走廊”該項目成功申請成為中國第47處世界遺產(chǎn)和第33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和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一樣“絲綢之路”遺址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整體申請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們也屬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
2020年11月,中國遺產(chǎn)研究院主辦第二屆全國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因其在文物保護和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貢獻被授予年度人氣、社會活動組織、特色主題活動三項大獎。
2020年12月25日,人民文化和旅游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宣布21個景點被指定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qū),其中包括Xi大明宮 安,陜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