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
梭子蟹,在動物分類上,屬于節肢動物門甲殼綱。其頭胸甲前緣左右兩側備有九枚鋸齒,最后一齒最為長大,橫向側方突出,使頭胸甲中部寬大,兩側尖細,形似織布用的梭子,故而得名。梭子蟹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鮮、馬來群島、紅海以及中國大陸的絕大部分沿海。
形態特征
梭子蟹
頭胸甲呈梭形,稍隆起。表面有3個顯著的疣狀隆起,1個在胃區,2個在心區。其體型似橢圓,兩端尖尖如織布梭,故有三疣梭子蟹之名。兩前側緣各具9個鋸齒,第9鋸齒特別長大,向左右伸延。額緣具4枚小齒。額部兩側有1對能轉動的帶柄復眼。有胸足5對。螫足發達,長節呈棱柱形,內緣具鈍齒。第4對步足指節扁平寬薄如槳,適于游泳。腹部扁平(俗稱蟹臍),雄蟹腹部呈三角形,雌蟹呈圓形。雄蟹背面茶綠色,雌蟹紫色,腹面均為灰白色。
種群分布
分布于日本、朝鮮、馬來群島、紅海以及中國大陸的絕大部分沿海。
生活習性
梭子蟹生長在近岸淺海,棲息水深10—50米的海區,以10—30米泥沙底質的海區群體最密集。梭子蟹畏強光,白天多潛伏在海底,夜間則游到水層覓食,最喜食動物尸體,一條死魚或死蝦,常會招來蟹群爭食。
水溫
適應水溫8~31℃,最適生長水溫為15.5~26.0℃。在不同的水溫環境,三疣梭子蟹的活動情況不一樣。水溫在1.5℃以下時,不攝食,部分個體在淺水區凍死;在0~6℃時,不攝食,晝夜潛砂,呈休眠狀態;在8~10℃時開始停止攝食,活動力弱,潛伏在深水處;在14℃時,攝食量下降,開始向深區移動,活動正常;在15~26℃時,攝食量大,活動正常,生長快;在17~21℃時,交尾高峰期;在14~21℃時,開始發現抱卵群體;在12~14℃時,開始產卵。
鹽度
適應鹽度13‰~38‰,最適生長鹽度為20‰~35‰。越冬適應鹽度為28‰~35‰。鹽度低于8‰或高于38‰,停止攝食與活動,一天后全部死亡。
其他
pH值適應范圍為7.5~8;溶解氧不能低于2毫克/升,化學耗氧量一般不超過12毫克/升;硫化氫不超過0.2毫克/升;24小時內銅離子的半致死濃度為58毫克/升。
光照
梭子蟹白天潛伏海底,夜間出來覓食并有明顯的趨光性。養在池塘中的梭子蟹日出日落時在梭子蟹朋比較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
活動
梭蟹游動時,身體傾斜倒垂于水中,第5步足頻頻擺動,作橫向或不定向的水平游動。潛入泥砂時,常與池底呈15~45度的交角,僅露出眼及觸角。梭子蟹無鉆洞能力,池塘養殖不必設防逃設施。水溫在18℃以下,梭子蟹多潛伏在池塘邊的砂堆里。
攝食
梭子蟹屬于雜食性動物,喜歡攝食貝肉、鮮雜魚、小雜蝦等,也攝食水藻嫩芽,海生動物尸體以及腐爛的水生植物。而且不同生長階段,食性有所差異,在幼蟹階段偏于雜食性,個體愈大愈趨向肉食性。通常白天攝食量少,傍晚和夜間大量攝食。但水溫在10℃以下和32℃以上時,梭子蟹停止攝食。
繁殖特征
梭子蟹
梭子蟹受精卵孵化后變成幼蟹,要經過溞狀幼體、大眼幼體、仔蟹3個階段。在自然海區,溞狀幼體要經過4次蛻皮,變態為大眼幼體,大眼幼體僅為l期,蛻殼后即發育成與母體相似的第l期幼蟹。從幼蟹到成蟹要經過多次蛻殼,每蛻殼一次,甲殼增大,體重增加一次,而且只有在身體長到特別豐滿的時候才會蛻殼。
春季孵化出的幼蟹生長速度很快,當年蛻殼約8一10次,體重3兩左右達到性成熟,成為補充群體。中秋節后,水溫漸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育肥和成長后,剩余群體和補充體,陸續向越冬場涸游,此時正是冬季捕撈生產的最好時機。冬眠后的雌蟹來年產卵后,可繼續蛻殼生長,第3年還可產卵繁殖。雄蟹在第2年越冬泅游前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