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
蘇州評彈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曲藝類項目。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個曲種的合稱,是運用蘇州方言進行說唱的地方曲藝,亦稱“說書”。發源于江蘇蘇州地區,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江、浙、滬地區。
蘇州評話亦稱“大書”,只說不唱,通常一人表演,注重說、噱、口技和起角色,借助醒木、折扇和手帕等道具制造氣氛或演示神形,表演時講究“精、氣、神”。蘇州彈詞,亦稱“小書”,有說有唱,以說表為主,講究語音、語氣和語調的變化運用,注重用詞的精確生動,上手彈三弦,下手彈琵琶。清代中葉就形成了“陳調”(陳遇乾)、“俞調”(俞秀山)和“馬調”(馬如飛)等三大彈詞流派唱腔,到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24種流派唱腔。蘇州評彈講究“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未來先說、過去重提”等手段,運用特有的“六白”、 做功(動作表情)、八技(口技)和彈唱等手段來交代情節、塑造人物。擁有專門的演出場所——書場。在四百多年的流傳、發展中,形成了“說、噱、彈、唱、演”為主要特點的表演體系,注重“理、味、趣、細、奇”。積累了一大批精品書目。
蘇州評彈反映著江南人文精神,保留了豐富生動的蘇州方言。書目中蘊含的豐富歷史知識、傳統道德和民風民俗等,折射出民眾的傳統道德觀念和思維方式。近年來,蘇州評彈遇到聽眾銳減、老齡化以及長篇傳統書名后繼乏人等問題。

歷史沿革
起源
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本是兩個不同的曲種,由于演出語言、活動地區、歷史行會等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兩個曲種被組織在同一個藝術團體中,有了“評彈”的稱謂。評話原稱為“平話”,源于宋代的說話伎藝,是講史的另一名稱,當時已經有《新編五代史》平話。隨著宋代遷都臨安(今杭州),原本流行于中原地區的“說話”藝術,也隨著聽眾一起南遷,為了吸引當地的聽眾,逐漸開始使用南方語言表演。元代時期出現了《新刊全相平話武王伐紂》等全相平話五種,及《西游記平話》等書目。明代,開始出現“彈詞”藝術的記載,同時在《永樂大典》、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平妖傳》等文獻中出現了與評彈的關聯記載。明代后期,吳語地區已經流行彈詞與平話藝術,還出現了大量的擬彈詞作品,如《再生緣》《精衛石》等,平話和彈詞在流傳過程中,逐漸融合吳方言,逐漸形成了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
成熟
清代初年,彈詞開始在蘇州盛行。乾隆年間評彈藝術趨向成熟,迎來興盛期。至嘉慶年間,涌現出了大批評彈書目,還出現了評彈“前四名家”,這些藝人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演出地點也從露天場所轉入室內,館書場遍布城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王周士創立了評彈行會組織“光裕公所”。之后他還通過對自身藝術經驗總結,編撰了《書品·書忌》一書。咸豐至同治年間,蘇州評彈進一步發展,書目篇幅變長,說的比重增加,彈詞的板腔體發展成熟,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唱腔。同時也出現了評彈“后四大名家”。咸豐三年年(1853年)太平天國戰爭的爆發,受到戰亂影響,蘇州的評彈藝人開始向上海轉移,蘇州評彈再次興盛。
興盛
民國元年(1912年)“光裕公所”更名為“光裕社”。19世紀60年代,上海出現了第一家書場“陸深舊宅”,之后茶樓書場逐漸增多,至20世紀20年代,已發展到200座左右。30年代,上海的商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評彈聽眾日益增加。同時,由于曲藝行業的激烈競爭,評彈業加速發展,書目的主題和思想在漸變,書目的題材也在擴大,同一部書出現了不同說法,也誕生了“起角色”的藝術手段,形成了更多的流派。此外,當時光裕社不準收授女徒,而楊蓮青私收女徒,被光裕社群起攻之。直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普余社成立,其成員多收女徒,此后女性在學藝上才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
衰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評彈藝術受到了國家的重視,各地紛紛組建了專業評彈團,評彈開始走上了正軌,還在1962年開辦了蘇州評彈學校。1966年后,由于社會環境影響,全中國的評彈活動近乎處于停滯狀態,大部分演員被下放、轉業,小部分人并入劇團。1977年,陳云在杭州召開了一次解放思想的評彈座談會后,評彈行業逐漸開始復蘇。為共商評彈的發展道路,1979年,成立蘇州評彈研究會,1984年,江浙滬評彈工作領導小組成立。1985年后,蘇州評彈受到新興文化休閑活動及影視文化的沖擊,書場、聽眾、演員都急劇下降。之后,蘇州評彈開始衰弱,優質的作品、演員減少,藝術水平總體呈下降趨勢。至1990年,蘇州評彈研究會也停止了活動。
復興
為了更好的傳承保護蘇州評彈藝術,江浙滬評彈工作領導小組在1991年召開“評彈團體制改革座談會”。2000年,蘇州市舉辦了首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2004年,蘇州建立評彈博物館。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的扶持下,廣播書場、電視書場開始出現,業余評彈活動也開始活躍,還加強了對外交流,擴大了在海外的影響。2022年,蘇州黃埭評彈博物館正式開館。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蘇州評話也稱“大書”,通常為一人表演,稱為單檔,偶有兩人合作的稱為雙檔。蘇州評話只說不唱,借助醒目、折扇手絹等表演道具制造氣氛,表演時注重說、噱、口技和起角色。其內容一般為演義、公案、武俠及英雄史詩等,傳統書目有《三國》《隋唐》《岳傳》《七俠五義》等。
蘇州彈詞也稱“小書”,多以雙檔為主。坐在右邊,執三弦為伴奏樂器的稱為“上手”,坐在左邊執琵琶為伴奏樂器的稱為“下手”。也有單檔,一人居中而坐,以三弦為伴奏樂器,還有三檔、四檔,增加二胡、阮等樂器為伴奏。蘇州彈詞有說有唱,以說為主,以“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未來先說、過去重提”等手段,運用六白、做功、八技和彈唱等技巧來交代情節、塑造人物。其內容一般是描述社會生活和愛情故事,傳統書目有《珍珠塔》《描金鳳》《啼笑因緣》等。蘇州評彈都是以敘述故事為主,一般一檔書的演出時間近兩小時,稱“獨做”。中間休息一次,稱“小落回”,演出結束,則稱“落回”。如果一場演出兩檔書或三四檔書,則稱“越做”,每回書表演三刻鐘左右。
表演技巧
蘇州評彈一般在書場里以蘇州方言表演,講究“說、噱、彈、唱”,以說為主,以彈、唱幫襯。說、噱為語言文學,說即表述,噱則是指演出中的笑料;彈、唱是音樂,包括了聲樂和器樂,彈的樂器為琵琶和三弦等。還講究故事情節 “理、細、趣、奇、味”,“理” 指情節的合乎情理;“細”指細節生動細膩;“趣”指風趣諧謔;“奇”指人物渲染夸張,情節奇巧;“味”指曲折含蓄,回味無窮。在評彈藝術的發展中還形成了“起腳色”的輔助性表演,以表情和動作,用書中人物的語調,表現出角色的個性特色,讓說書變得更加的形象和生動。評話表演時還有“八技”,即模仿各種聲音和各地的方言。蘇州評彈分為長篇、中篇、短篇、開篇等。長篇即每天一回,逐日連說,表演時間長達半個月、一個月,更久的甚至能連說一年。在每天說的書臨近結束時,設置懸念,留下“關子”吸引觀眾連續到場聽書。中篇,通常分三、四回表演完成;短篇一般為一小時內說完一個完整的故事。開篇則只唱不說,一般用于長篇的開場,內容與正文無關,以唱段描述一個故事。
流派
蘇州評彈自清代起,到20世紀50年代,共形成了25個左右的流派,其中男性流派21個左右,女性流派4個左右。各流派之間存在著前后相繼的關系,新的流派皆是在前輩流派的基礎上產生,其中較早的流派為陳調、俞調和馬調。
價值保護
文化價值
蘇州評彈的文化品格和美學特征是雅與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評彈的題材源自于社會活動,取材于社會的各行各業,蘊含著文學、語言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法律等諸多科學的知識,其表演內容大多是教人為善,宣揚忠孝節義,宣傳愛國愛民及奉獻精神等。評彈藝術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帶給民眾娛樂的同時,達到了教化社會的作用。而且在表演過程中,還向聽眾傳播了文化知識,讓其潛移默化地了解歷史、傳統等多方面知識。同時,評彈來自民間,以吳語為載體,蘊含濃郁鄉土風味,具有一定的民俗價值。
發展保護
蘇州評彈藝術陷入低迷后,江浙滬評彈工作領導小組在1991年召開“評彈團體制改革座談會”,對劇團實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以檔核算,凍結工資,收入分成,費用自理”的制度。自90年代后期起,評彈藝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扶持。2000年,蘇州市舉辦了首屆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2004年,蘇州建立評彈博物館。2006年,蘇州評彈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的扶持下,廣播書場、電視書場開始出現,還加強了對外交流,擴大了在海外的影響。
為了更好地發展保護蘇州評彈藝術,蘇州市政府出臺了對評彈的5項扶持措施,即建立蘇州評彈藝術傳承人制度、扶持發展評彈書場建設、深化評彈表演團體改革、加強蘇州演藝行業聯合會和評彈光裕社建設、完善評彈藝人基礎職業教育建設。并在2006年、2007年發布了《關于蘇州評彈藝術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蘇州評彈藝術傳承人制度的實施意見》《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命名與獎勵實施意見》《關于扶持農村、社區書場,開展評彈長篇書目公益演出的獎勵辦法》等多條地方性法規,每年還投入近千萬資金扶持評彈團、保留評彈團。
蘇州市評彈團也在2006年開展了“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著力打造青少年觀眾群,在高校舉辦評彈知識講座,開設評彈鑒賞公選課。2008年,蘇州市評彈團再次舉辦此類活動,涉及的中小學就有80余所,并開展全球范圍內的商業演出,擴大評彈的海內外影響力。為了更好地培養評彈人才,蘇州市政府于2009年對蘇州評彈學校投資1.52億元實施過程,2010年7月,蘇州評彈學校獨墅湖新校區交付使用。2013年,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全面實施改造布展和陳列提升工程。
202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對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中提出的《關于優化蘇州評彈生存狀況的提案》作出答復,將繼續推進國有文藝院團建設,推動評彈藝術傳承發展,促進評彈人才隊伍建設和拓展評彈藝術傳播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