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矛
長矛一種冷兵器,類似長槍,比長槍更長,真正意義上的長矛長度一般為5~6米,主要由步兵與騎兵使用,出現在中國,羅馬。
介紹
長矛:騎士的標志
手持長矛的騎兵
當年的卡西林納姆會戰最能體現這種騎兵優勢。此次會戰的對手是法蘭克人,這些步兵都是富于攻擊性的老練戰士。交戰時,拜占庭騎兵埋伏在兩翼,正面為步兵集群。法蘭克人首先突破了前幾排拜占庭步兵。雙方膠著于正面戰場,正好為拜占庭重騎兵從兩翼包圍爭取時間。
當法蘭克人發現時,他們已經被拜占庭重騎兵包圍。這些老練的步兵立即擺出密集防御陣形,準備抵抗拜占庭重騎兵的沖鋒。但是拜占庭重騎兵并沒有發起沖擊,而是用弓箭狂射。本來,如果法蘭克人疏散陣形,是可以減少被弓箭殺傷的,可他們害怕自己隊伍一旦分散,拜占庭重騎兵就會提起長矛沖鋒。結果在這樣的猶豫中,法蘭克人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最后敗退。
歷史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已經初步形成了封建騎士制度,即國王需要人員為他服役的時候,貴族都必須為國王提供一定數目的人員并配以武裝和配備。由于騎兵裝備與馬匹的費用十分昂貴,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貴族才具備參加戰爭的資格。查理曼大帝就是歐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建立者和受益者。憑借著貴族騎兵的支持,查理曼建立了盛極一時的加洛林帝國,而這些貴族騎兵則被后人稱為“加洛林重裝騎士”。這些持長矛沖鋒的騎兵是公元8世紀騎兵的代表。
1071年,土耳其人逼近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同時塞爾柱人攻下了圣地耶路撒冷。1095年教皇答應了拜占庭皇帝的請求,向西歐諸國發起號召,要求它們以上帝的名義去奪回它們的圣地。次年,十字軍開始發動長達兩個世紀的東征。馬與長矛激起的歷史煙云持續了200年……在十字軍東征的這段時期,騎士們以教會的名義懺悔、戰斗,為教會奪取土地,而教會以上帝的名義冊封騎士,并將教會土地收入的1/10供給騎士們的開銷,于是便形成了歐洲獨特的騎士文化。
含義
真正意義上的長矛長度一般為5~6米,主要由步兵使用(少量部隊裝備盾牌).
長矛陣(馬其頓方陣)
防御時如為方陣:遇騎兵或步兵沖鋒,所有方陣士兵依所處隊列將長矛向敵軍進攻方向前傾,并將長矛底端定于地面,防止將長矛沖亂。陣型要求密集.
防御時如為圓陣:如所處長矛方陣裝備盾牌或有其他盾牌兵種協助,可結圓陣,所有長矛一致向外,長矛底端定于地面,盾牌將外圍持矛士兵及方陣上端遮擋并結盾牌陣。
發展
另:兩軍接陣前如遇敵方弓箭射擊,可結密集陣型將長矛底端定于地面并向敵軍弓箭方向前傾。此時持矛士兵劇烈晃動長矛,可減少弓箭傷害,后被長槍取代。
文物
長矛
1978年6月,盧旺達總統哈比亞力馬納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長矛最長216厘米、最短159厘米。
該組長矛共15支,其矛均為鋼質,但造型、長短各異。柄為木質,柄外包塑料絲編成的套子,柄下端為鐵攢尖尾。矛頭式樣無一雷同。矛尖和刃口鋒利,彈之錚錚作晌。這組長矛美觀新穎,鍛造技藝高超,色彩艷麗大方,表現了盧旺達民族驍勇善戰,捍衛國土,反抗入侵者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