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民間刺繡
陜西民間刺繡,出自于農村婦女之手,尤其以姑娘為最多。“正月里來鬧元宵,給郎繡個花荷包。荷包帶在哥身上,哥哥把我放心上”,這是過去未婚女子在繡花時常唱的曲子。可以說,陜西民間刺繡是婦女們表達感情時創造的藝術品。陜西民間刺繡主要運用在傳統婚俗里和大量兒童服飾上,在洞房中可看到姑娘們在出嫁前用幾年功夫精心制作的各種繡品。
歷史背景
在華夏大地上,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早在原始時代,就有人類在這里聲息繁衍。而陜西地區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藝術最發達的地區。陜西民間美術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它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審美體系,被歷代勞動者承襲而積累下來。剪紙、臉譜、編制、木偶、服飾、皮影等手工藝都成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對象,而刺繡也以其特有的審美特征獨具一格。周至啞柏刺繡、延安洛川毛麻繡、高陵扎花、澄城刺繡、西秦刺繡這五大區域是陜西民間刺繡藝術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介紹陜西民間刺繡的審美特征來窺探陜西民間藝術的美學價值。
我國早在虞舜時期,就已有了刺繡。陜西民間刺繡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時代,《詩經》中就有豳風(今陜西旬邑西南)刺繡的記載。陜西刺繡中古老的“納紗繡”曾盛行于唐代,足以說明陜西刺繡歷史的久遠。刺繡自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繡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繡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產生,但普通的勞動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繡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從那時起,陜西民間的鄉俗刺繡也逐漸形成獨特的一類。
概況定義
陜西民間刺繡
做工精細講究,圖案新巧的花鞋墊,成為閨秀和 新娘寄托情思的“信物',有的圖案中套上工整的“正字”,這是希望自己的戀人能走正路的高尚情操。而那繡滿吉慶圖案方繡花枕,責是年輕女子必備的嫁妝。
作為嫁妝的繡花枕常以“魚戲蓮”“蓮花石榴”“鳳凰牡丹”“喜鵲鬧梅”等為主要圖案。孩子用的動物枕頭多用彩色布制成,形象生動,別具一格。有的在枕頭的中心還挖一個耳窩,幼兒睡覺時耳朵放在里面不受壓起到了保護作用,真可謂是匠心獨運了。
作品特征
陜西民間刺繡
一、鮮明的地域特色
陜西民間刺繡
二、獨特的藝術風格
陜西民間刺繡多屬于生活日用品工藝大類。其繡品突出的藝術特征在于造型方面,想象變形多于自然寫實,甚至有些抽象。它形態夸張、天然成趣,充滿著生氣,往往能抓住其特征加以強調和夸張,使其特點更突出、性格更鮮明。如“老虎鞋”、“老虎帽”、“布老虎”等,通過概括提煉和夸張的想象,將威猛的老虎加工成憨態可掬的形象,洋溢著無限的稚趣和美感。在其用色方面也十分考究,不刻意追求對真實的描寫,圖案配色大膽粗獷、簡潔明快、質樸自然,習慣用飽和度較高的大紅大綠等顏色,充滿熱情和活力。陜西民間刺繡的針法也是多種多樣,平繡、鎖繡、參針銹、打籽繡,裹物繡、辮子股繡都是常見的手法。施針用線不拘一格,或精工細作,或粗獷豪放,隨心所欲,邊繡邊配,隨意為之。陜西省寶雞茹家莊的西周墓中,就發現了今天還在使用的辮子股繡的針法。
三、豐富多樣的種類
陜西民間刺繡形制豐富多樣,大致分為布軟雕、布刺繡、布拼、布搐四大類。繡品主要有荷包、玩具、褡褳、枕頂、裹肚、馬甲、圍裙、腰帶、鞋頭、鞋墊、云肩、被面、吊簾、掛片等三十多個系列、二百多個品種。
形狀有方形、圓形、異形(動植物形、瓜果形、如意形等),其中,流行在漢中盆地的多為小件繡品,如領口、袖口、褲腳、裹腿及手巾、枕巾、包單、床圍、門簾、帳簾、臺布等,形成了整套的組合繡品圖樣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