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是一種哲學立場,與唯心主義相對。唯物主義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世界統一于物質,精神是物質的反映。唯物主義承認外部世界,物質存在于人之外意識,不依賴于人 的意識。唯物主義正式用于歐洲學術界是在18世紀,是唯物主義的英文名“materialism”俄文名稱“materialism”全部來自拉丁材料(物質)這個詞來源于詞根,也可以翻譯成唯物主義。

發展歷史
唯物主義的發展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現代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包括古希臘的樸素唯物主義和中國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當時都有大量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古希臘有代表性的理論如下:泰勒斯提出了這個基本命題“水是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宇宙和萬物的起源,德謨克利特建立了原子論,伊壁鳩魯進一步發展了原子論。中國 中國古代有代表性的理論如下: 最早見于《尚書·洪范》的五行思想“金木水火土”它被認為是物質世界的基本組成部分;據信在《管子·內業》年“氣”是等同于“道”的萬物之源;在漢代,王充 氣的起源說和元氣說接近于唯物主義的一元論;張載正式成立于北宋“氣本體論”氣是世界的本質和起源。

17世紀至19世紀的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以近代實驗科學對自然現象的解剖和分析為基礎,以新的知識材料和科學依據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擺脫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并有意識地研究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現代機械唯物主義有很多代表性的理論,比如17世紀的英國:培根 以科學實驗為基礎的唯物主義哲學;霍布斯明確地把對象作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十八世紀的法國:拉馬特里 的機器自然哲學;狄德羅 物質感覺理論。愛爾維修 從唯物主義立場看馬克思對人與社會關系的判斷;霍爾巴赫通過他的自然觀闡述了唯物主義世界觀體系。十九世紀的德國:費爾巴哈批判了基督教的本質,提出了新的唯物主義哲學原則。辯證唯物主義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這是唯物主義的最高形式。
古希臘樸素的唯物主義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后世各種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了最初的理論來源。在中世紀,唯物主義被當時的進步階級視為反對封建神學的思想武器。到了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突破了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禁錮,形成了對迷信的反對、尊重科學的哲學革命。19世紀40年代,辯證唯物主義誕生后,對當時許多國家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巨大作用,促進了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成為指導革命者推動歷史進步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
主要內容
唯物主義世界觀
承認世界的物質性、客觀性,認識到物質世界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變化。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本原”水是萬物之源的哲學命題。另外,唯物主義世界觀認為,人類社會是統一的客觀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人的活動必須遵守客觀規律。
唯物主義認識論
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了意象理論,認為感情和思想是由客觀事物的意象作用于人而產生的這是反映論原則的簡單表達。在近代,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創始人培根認為,真正的知識只能從經驗中獲得;知識是存在的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如此對存在的反思始于感官體驗。在現代,反映論原理成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石,認為人的知識是人腦特殊物質對外部現實世界的反映,是物質反映的最高形式。

唯物主義方法論
唯物主義要求人們從實際出發,在認識和實踐中實事求是。比如培根,作為西方近代方法論的創始人,他推崇科學,注重觀察和實驗他總結了《新工具中》年科學實驗的經驗,提出了一種新的認知方法,即經驗歸納法。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是唯物辯證法,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自覺地運用客觀世界發展的辯證規律,嚴格按照規律辦事。
關聯概念
唯心主義
任何認為精神是第一位的人、物質是次要的,精神是世界的本源、本質,而物質只是精神的產物或體現,屬于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精神被夸大為唯一的現實,被視為首要的東西,而客觀的東西甚至整個世界都被說成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持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主觀唯心主義;人們相信世界上有某種東西存在于物質之前或之外“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如客觀精神,并認為客觀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起源,主張“真正的物質世界只是由這些客觀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持有這種想法的叫做客觀唯心主義。

物理主義
物理主義(Physicalism),由奧地利哲學家紐賴特和美國哲學家卡爾納普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20世紀后心理學緊隨其后、神經科學、腦科學等發展后出現的觀點。在身心問題上,物理主義和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有學者認為物理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發展,也有學者認為物理主義和唯物主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物理主義的發展分為兩個學派:一種是“取消論”或“還原論”也就是說,所有的心理現象都可以被取消或還原為物理現象(例如神經元的電信號)另一種觀點叫做“隨附論”認為心理現象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物理現象,二者有區別,但心理現象通常依附于物理現象。
社會影響
古希臘的樸素唯物主義,當時大部分是關于天文學的、氣象學、對數學等原始自然科學進行整理,形成系統的哲學思想后,反過來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而且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具有樸素辯證法的成分,形成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自發結合。這為后世各種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提供了最初的理論來源。
在中世紀,唯物主義被當時的進步階級視為反對封建神學的思想武器當時唯名論和實在論的斗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
到了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突破了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禁錮,形成了對迷信的反對、尊重科學的哲學革命。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者和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是反對的、批判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達到了資產階級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19世紀40年代,唯物主義再次興起后,對當時的思想界起到了極大的解放作用。以唯物主義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唯物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人類認識的歷史、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成為指導革命者推動歷史進步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