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電商現借殼上市首虧,商譽減值“吞噬”利潤,產品屢登黑榜
有著“吊牌之王”之稱的南極電商(002127.SZ)業績暴雷,其2022年歸屬凈利潤由盈轉虧,虧損數額近3億元。這是南極電商2015年借殼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虧損。
大幅性虧損背后,靠“賣吊牌”創收的打法正在失靈,根源則是“授權貼牌”模式帶來的“反噬”。另一方面,曾以9.56億元高溢價收購的時間互聯受廣告市場需求疲軟、市場競爭加劇的影響,業績暴跌,巨額商譽減值成為絞殺母公司業績的利器。
鈦媒體APP注意到,或為提振業績,南極電商去年不斷收購品牌。不過對于南極電商而言,相比起外延式并購,如何重塑內生動力更為關鍵。
Q4急速巨虧5.47億,“賣吊牌”生意不好做
財報顯示,2022年南極電商實現的營業收入約33.1億元,同比下降14.88%;對應的歸屬凈利潤虧損約2.98億元,同比下降162.52%。真實盈利能力更差一些,報告期內扣非后凈利潤虧損約3.54億元,同比下降179.29%。
南極電商前身“南極人”是靠保暖內衣起家,該品牌創立于1998年,創始人為張玉祥。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是“南極人”轉折的一年,公司開始向“品牌授權”轉型,放棄實體零售渠道,轉型電商服務型企業。這次轉型中,公司剝離生產和銷售兩個重資產環節,只保留“南極人”品牌,對上游大量的中小生產商輸出品牌收取標牌使用費以及品牌服務費,讓它們貼牌生產“南極人”品牌的各類產品。2015年8月,“南極人”借殼新民科技上市,搖身變成“南極電商”。
拆解財報,這不僅僅是南極電商借殼上市的首度虧損,“變臉”更是一瞬間。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南極電商歸屬凈利潤還盈利約2.49億元,第四季度“火速掉頭”虧損5.47億元,單季度扣非后凈利潤更是虧超5.6億元,同比下降944.06%。
緣何如此?公告中,南極電商坦言虧損的原因之一:公司品牌綜合服務業務下滑所致。
目前,南極電商的主要營收來源分為兩大塊: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和以子公司時間互聯為主體的傳媒服務業務。所謂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是公司通過自身品牌、供應鏈及數據資源為授權生產商提供品牌授權、供應鏈服務、商標管理、大數據營銷等綜合服務,并收取品牌綜合服務費(俗稱“賣吊牌”)。2022年末,南極電商授權供應商總數為1752家,授權經銷商總數為9143家,授權店鋪11512家,可謂當之無愧的“吊牌之王”。
據財報數據,2022年南極電商的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收入約3.15億元,同比下降51.64%,收入占比下降至9.53%。在2022年上半年,該業務收入已達1.91億元。鈦媒體APP梳理歷年財報發現,2020年南極電商靠“賣吊牌”創下12.46億元的歷史最好成績后,收入持續萎縮。2021年品牌綜合服務業務近乎“腰斬”至6.52億元。
起初靠“授權貼牌”的打法,南極電商不僅在A股順利上市,公司的毛利率甚至一度超過了茅臺。如今,品牌綜合服務業務依舊保持超高毛利率,2022年達91.42%,同比增長8.47%。那么,收入下滑為何還能保持高毛利?主要系該業務當期營業成本75.68%的降速遠遠高于營業收入的降速。
另外,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2022年收入同比下降22.94%,收入僅為0.73億元。業績支撐不足,很快在股價上有所反映。4月21日,南極電商低開低走,當日收跌8.58%,收4.58元/股,最新市值為112億元。
高溢價收購“暴雷”,時間互聯計提4.56億商譽
借殼上市不久后,南極電商迅速啟動并購,把方向瞄準互聯網營銷。
2016年8月15日,南極電商計劃以9.56億元收購時間互聯100%股份,支付方式為“40%現金+60%發行股票”。
時間互聯以移動互聯網營銷業務為主。“標的公司與公司的主營業務電商生態服務和柔性供應鏈服務相契合,能夠相承互補。移動互聯網營銷服務的開展有利于更好地推廣公司運營的品牌及產品,擴大公司品牌矩陣的影響力“,南極電商曾如是表示。
這起收購案,當時被認為是典型的“雙高”交易,即高估值、高業績對賭。以收益法評估時間互聯預估值9.56億元,較其合并口徑賬面凈資產2921.3萬元的預估增值率高達3172.52%。時間互聯承諾,2016-2019年度的凈利潤分別不少于6800萬元、9000萬元、11700萬元及13200萬元。
后續的經營情況來看,時間互聯2016年至2019年累計實現扣非后凈利潤4.21億元,高于承諾的4.07億元。不過2019年實現扣非后凈利潤1.11億元,低于承諾數1.32億元,但南極電商并未對此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南極電商曾回復深交所稱“2019年時間互聯與某一客戶發生訴訟糾紛,賬面單項計提了該客戶的應收賬款壞賬準備 2819.4萬元,但2016-2019 年度時間互聯實際累計實現扣非凈利潤比承諾金額高出1384.9萬元,已經完成業績承諾”。
通過快速并購,互聯網營銷成了南極電商的重要營收來源。財報顯示,南極電商2022年的營業收入是2015年的8.5倍,當期28.02億元來自時間互聯,占比達84%;南極電商本部業務營收為5.07億元。
然而,鈦媒體APP注意到,“蜜月期”一過,時間互聯利潤明顯“縮水”。2020、2021年,時間互聯凈利潤尚且維持在億元以上,不過2021年同比下降近13%。2022年,時間互聯凈利潤同比下滑51.7%至4871.12萬元。對此,南極電商表示“時間互聯優化收縮了部分具有不確定性的業務線導致移動互聯媒體投放平臺業務規模下降”。
實際上,時間互聯為客戶在其代理的平臺提供廣告投放業務,屬于高營收、低利潤率的業務。2022年,南極電商移動互聯網媒體投放平臺業務的毛利率僅為4.99%,同比下降0.92%,直接拖累了全年移動互聯網業務的毛利率水平。
當年收購時間互聯,為南極電商增加約7.8億元商譽。因時間互聯業績未達預期,2022年計提了4.56億元的商譽減值,是南極電商虧損的另一主因。
產品問題頻上曝光臺,“買品牌”是門好生意?
張玉祥曾說過一句話“品牌是誰的不重要,關鍵是擁有者是誰。不得不說,“貼牌”模式確實為南極電商打開了銷路。
打開淘寶網站,以“南極人”為關鍵字進行搜索,從各種內衣產品,到服裝、床品、按摩儀、足浴盆、服飾配件等種類繁多,還有榨汁機等小家電產品,都被冠上“南極人”的商標,被消費者戲稱“萬物皆可南極人”。
當時,這一打法創造的高毛利率獲得了資本的認可。巔峰時期,2020年7月南極電商的股價最高漲到24.41元/股,總市值一度達到近600億元。
伴隨業務擴容、管理半徑加大,南極電商遭到品控問題的“反噬”,市值也一落千丈。
據媒體報道,僅2018年一年,南極人就上過14次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涉及蠶絲被、內衣、童裝到卷發器、按摩棒等多種產品。2019年,上海市監局對48個批次老年健步鞋進行了市場檢查和質量抽檢,南極人品牌男鞋再次抽檢不合格。2021年市場監督總局抽查不合格休閑服裝產品時,南極人再次上榜。
另據報道,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日前公布的羽絨被質量監督抽檢結果中,標稱生產單位的南極電商(上海)有限公司的一批次“南極人”全棉羽毛冬被(100 白鵝毛片)其纖維含量項目不合格,受檢單位為快樂購APP/快樂購有限責任公司。
年報顯示,南極電商(上海)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南極電商”,為南極電商全資子公司,該公司主營從事品牌綜合服務業務和經銷商品牌授權業務。
除了官方抽檢屢登黑榜之外,“南極人”口碑信任度也出現下滑。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關“南極人”詞條的投訴高達2193條,投訴內容多涉及“產品質量差”、“售后服務差”“虛假宣傳欺詐消費者”等。
興業證券曾指出,“賣吊牌”業務護城河并不深,有南極電商示范在前,不少品牌相繼仿效,瓜分南極電商的市場蛋糕。此外,隨著“南極人”品牌頻頻曝出質量危機,美譽度不斷下滑,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逐漸瓦解,最終將造成公司營收、市值雙雙萎縮的局面,并導致這一業務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或為提振業績,南極電商去年不斷收購品牌。2022年2月10日,南極電商公告稱,百家好(上海)時裝有限公司(下稱“百家好”)已于近日完成了工商變更登記,并取得營業執照。
據此前公告,公司以1.8億元收購韓國女裝品牌百家好100%股權,并以3.3億元收購包括BASICHOUSE、MindBridge、JUCYJUDY等的78件“韓潮”商標。
百家好成立于2004年,經營范圍包括各類服裝服飾配飾、日用百貨等,但其并不算優質標的。2020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百家好實現營收分別為13.37億元、9.6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83億元、-0.67億元。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百家好的負債總額達12.39億元,凈資產為-3.38億元。
對于這項收購,南極電商表示,百家好在研發、生產、質量管理上有較強優勢,能較好補充公司的短板。
同年8月,南極電商又以4500萬元收購了貝拉維拉服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南極電商稱,此舉“為豐富上市公司的品牌運維體系,進一步拓寬公司的產品層次”。但這家公司2022年上半年虧損45萬元,其凈資產還不足300萬元。
據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分析,南極人多次花費巨資收購服裝品牌,主要是因為南極電商主品牌授權的開拓空間已經到了瓶頸期,頻繁的收購也是考慮品牌矩陣的打造。
業內人士則認為,就目前情況而言,南極電商似乎難以改變“南極人”低價品牌的烙印。收購的新品牌是否達到業績增量需要看南極人對于新收購品牌的定位。但收購的上述企業本身經營情況并不理想,能否為注入新力量還是個未知數。?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