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英文名Black-faced Spoonbill,別名小琵鷺、黑面琵鷺、琵琶嘴鷺、匙嘴鷺。它們主要分布在中國、 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國家, 棲息在沿海島嶼和海邊蘆葦沼澤等地區,喜歡在淺水區行走。 因為它的嘴像湯匙一樣,與中國樂器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黑臉琵鷺;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
黑臉琵鷺是體長60~78厘米,體重約1250克的中型涉禽。 其全身白色,嘴基到額、臉、眼周呈黑色,扁平而長的黑色喙先端變寬呈琵琶狀,腿呈黑色。繁殖期枕部(頭的后部)有淺黃色冠羽,胸口也變為淺黃色。
黑臉琵鷺在琵鷺亞科中數量最為稀少, 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2021年被列入中國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一級保護動物。
歷史演化
據記載,黑臉琵鷺曾有數萬只, 19世紀末,英國鳥類學家拉圖史(La Touche)認為黑臉琵鷺是中國東南沿海一種非常常見的水鳥,該說法在20世紀上半葉也受到鳥類學家的一致認可。 它們曾在遷徙季節普遍見于中國東北松花江流域、鴨綠江流域及山東沿海,秋冬季則飛往湖南岳陽、廣東、海南及臺灣越冬;而在福建沿海的黑臉琵鷺為留鳥。
形態特征
成鳥體長60~78厘米,體重約1250克, 喙長約20厘米, 尾長121~125毫米,翅長355~374毫米。 喙呈黑色,長而扁平,先端變寬呈琵琶狀,表面有橫向斑紋。嘴基到額、臉、眼周為黑色且無毛。虹膜深紅色。腳長約12厘米, 呈黑色。成鳥繁殖期枕部(頭的后部)有絲狀淺黃色冠羽,前頸基部至上胸有淺黃色頸環;非繁殖期冠羽不明顯且色淡,無頸環。 冬羽純白,羽冠較短;夏羽羽冠和胸羽為棕黃色,羽冠較長。
幼鳥羽毛似成鳥的非繁殖期羽,初級飛羽外緣端部黑色,喙偏褐色,從基端到先端逐漸變淺色。
分布棲息
分布范圍
世界分布:中國、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
中國分布:北至遼寧省,南至海南省,西至貴州省,東至臺灣省。
棲息環境
黑臉琵鷺棲息于面積廣闊、視野良好的內陸湖泊、水塘、河口、蘆葦沼澤、水稻田、沿海潮間帶、海島等。 它們白天停棲在河口沙地附近,當水漲到腿上部或接近腹部時,就會轉移到淺水水域或灘地。
生活習性
節律行為
黑臉琵鷺喜歡白天休息,清晨或黃昏時外出覓食,部分黑臉琵鷺還具有夜行性。
不同地區越冬的黑臉琵鷺每年春天會各自出發,沿固定的遷徙路線飛回繁殖地進行繁殖。在中國臺灣越冬的黑臉琵鷺,會沿著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山東半島沿海)飛到繁殖地(中國遼寧莊河的形人坨和元寶坨、俄羅斯、朝鮮和韓國)繁殖;在中國香港及其周邊越冬的黑臉琵鷺,會沿著中國東南沿海飛到繁殖地;在日本沖繩島越冬的黑臉琵鷺,會沿日本九州、韓國西海岸飛到繁殖地,也有一些黑臉琵鷺直接從越冬地飛到繁殖地;在日本九州和韓國南部越冬的黑臉琵鷺則直接飛到繁殖地。而黑臉琵鷺秋天越冬的遷徙路線和春天繁殖的遷徙路線差別不大。
覓食行為
黑臉琵鷺主要以小魚、蝦、蟹、昆蟲以及軟體動物等為食。 覓食地點在淺水地帶,水位不會太淺,通常在20~30厘米,最深只能到腹部的羽毛。 它們覓食時,采取群體圍捕的方式,用力踩水,將魚群集中趕到一處水域, 然后將喙的先端探入淺水中并張開,一邊行走一邊左右晃動頭部,通過喙的觸覺掃探魚等食物。捕到食物后,它們就用喙將食物帶離水面,將食物吞下。
社群行為
黑臉琵鷺生性溫順、機警,不會主動攻擊其他鳥類, 它們喜群居,每群為三四只到十幾只不等, 有時與白琵鷺混群。
生長繁殖
發情期
黑臉琵鷺生長五年左右達到性成熟后才能繁殖,繁殖期為5~7月,但通常會提前在3~4月就飛到繁殖地。在繁殖期內,黑臉琵鷺實行單配制(一雄一雌), 且在筑巢期間會進行交配,時間一般在上午,地點一般在巢內或巢邊。 交配前雄鳥會用喙梳理雌鳥頰部、頭部以及頸部的羽毛,雌鳥則摩擦雄鳥的頭和頸,持續4~5分鐘。然后雄鳥冠羽豎起,并咬住雌鳥的嘴, 雌鳥半蹲下來,雄鳥先伸出右腿搭在雌鳥身上,再伸左腿踩到雌鳥的身上,交配開始,持續約10秒鐘,然后雄鳥從雌鳥身上直接飛向天空。
產卵期
黑臉琵鷺會在產卵前開始筑巢, 雄鳥主要負責采集筑巢材料(樹枝、干草等),雌鳥主要負責筑巢, 過程大約需要7天。 它們喜歡成群營巢,巢與巢之間距離很近, 筑巢地點通常在水邊懸巖上或水中小島上。 黑臉琵鷺每窩產卵4~6枚, 通常間隔1~2天產一枚卵, 卵大小為4.0厘米×6.2厘米~4.6厘米×7.1厘米,重量為62~81克, 形狀為長卵圓形,顏色為白色,殼上有淺色的斑點。 在孵化期間(約35天 ),卵一天需要翻動3~5次以保證受熱均勻,雌雄鳥一般間隔2~3小時會交換孵化,一方在孵化時,另一方外出覓食或在巢邊守護。
在繁殖期間,如果黑臉琵鷺的第1窩卵被破壞,它們為繁衍后代會再產一次卵,但由于第2窩卵產得比較晚,很難孵出幼雛,或者孵出的幼雛也很難和成鳥一塊遷飛。
育雛期
育雛期間,雌雄成鳥輪流飼喂雛鳥。 成鳥把捕到的食物吞于胃中,回巢后,成鳥張開喙,雛鳥將喙插入成鳥的喙中,由成鳥把半消化成流食狀的食物送進雛鳥的嘴中,雛鳥進行吞食。 成鳥每天喂食3~4次,隨著雛鳥生長,次數會逐漸增多,最高一天可喂食8次。 剛出生的雛鳥渾身的毛短且軟,嘴呈桔紅色。出殼20多天后,雛鳥就比剛出生時大5~6倍,絨毛變長,嘴也會逐漸變黑。7月初,雛鳥長成幼鳥,成鳥開始帶領它們練習飛翔,8月初,幼鳥開始更換成羽,8月下旬,黑臉琵鷺全家離開繁殖地,向南飛去越冬。
物種保護
保護級別
1998年,被列入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EN)。
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2021年,被列入中國新調整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一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2006年冬至2007年春,在中國臺灣的越冬數量達1070多只; 2017年,在中國深圳灣(后海灣)的黑臉琵鷺數量為371只; 2018年1月,在中國福建調查發現的黑臉琵鷺數量為320只; 2020年在中國海南島越冬的黑臉琵鷺數量達108只; 2020年飛到中國大連石城鄉黑臉琵鷺市級自然保護區的黑臉琵鷺總數達到171只,2021年達242只,自2022年3月至6月中旬,總數已經超過300只。 2020年底至2021年初的冬季,黑臉琵鷺全球種群數量達到5222只。
致危因素
黑臉琵鷺生存環境的水質污染(如過度的水產品養殖)、濕地萎縮、工業開發、填海造地,會使黑臉琵鷺的越冬、繁殖地范圍縮小,魚塘用途的改變會使其覓食區減少,漁民和游客的干擾、誤食有毒生物(像2002年12月至2003年2月,在一個主要越冬地點爆發的食物中毒導致73只黑臉琵鷺死亡)以及人為獵殺、掏蛋等會使黑臉琵鷺的生存受到多方面威脅。
保護舉措
2002年,國際鸛鶴委員會主席柯得爾(Coulter)先生到中國遼寧繁殖地實地考察,并提出了相關保護建議。
2005年,中國遼寧省莊河市臺辦等單位在莊河市召開了“首屆海峽兩岸黑臉琵鷺保護研討會”,并且中國成立了海南東方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6年,中國大連市政府將形人坨、元寶坨及周邊的一些島坨都劃建為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中國大連石城鄉黑臉琵鷺市級自然保護區 ),強化對黑臉琵鷺及其繁殖地的依法保護。
2013年成立了東亞-澳大拉西亞飛行道路合作關系黑臉琵鷺工作組,旨在促進黑臉琵鷺保護活動的國際合作。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為中國提供了部分資金,用于黑臉琵鷺取食地的調查和保護。
黑臉琵鷺在北朝鮮的繁殖地Taegam-do(大甘島)、Sonchonrap-do(宣川島)和Tok-do(德島)等被設立為海鳥保護區,在中國臺南國家公園、香港米埔保護區、廣東海豐鳥類保護區、深圳灣濕地、澳門路氹濕地、以及越南Xuan Thuy和Tien Hai(錢海縣)、日本Manko的越冬地受到保護。
相關知識
歷史文化
黑臉琵鷺在宋朝元豐年間(1078~1085年)就有典籍記載:“鵜之屬,有曰漫畫者,以嘴畫水求魚,無一息之停。”據考證,“漫畫”一詞在中國古代就是黑臉琵鷺的別名,因其用嘴在水中捕魚與畫家在紙上隨意下筆的姿態相似而得名。
吉祥物
澳門旅游吉祥物“麥麥”是以黑臉琵鷺為原型設計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